2008年10月8日,星期三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十五版:绿地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不卖山头卖生态引来姚明光顾
本报记者 陈岚/文 王志浩/摄

  临安太湖源白沙村是一个海拔近千米、藏在山沟沟里的偏远村庄。走近白沙,山路曲折,一路难觅屋舍。然而一进村子,眼前豁然开朗,满眼是青翠山色,漫无边际,溪水两旁的楼房错落有致,如入桃源。
  20年前,这个全镇最穷的村子“吃的是玉米糊、住的是竹叶棚”。如今,这个村人均年收入超过12000元,成为远近闻名的森林旅游度假村。近日,记者走进白沙村,听村民们讲述是如何从卖山头到卖山货再到卖生态的致富经历。

  卖山头 树倒人穷吃苦头
  1983年,白沙村的山林承包到户,穷怕了的村民纷纷拿起斧头上山砍树,烧木炭、卖木材。全村有一万亩山林,年采伐量达到350立方米。
  包到林地的村民害怕政策会变,一拿到林地就乱砍滥伐,也不知道维护。白沙村党支部书记夏玉云介绍说,过去分林到户,林农纷纷砍树卖钱,结果,树倒了,山秃了,人却没有富,而且过度的砍伐也使白沙村环境恶化、自然灾害频发。1998年和1999年两次山洪暴发更是冲毁了他们十多年的积累。靠山吃山,却让白沙人吃了苦头。

  卖山货 激活致富新源头
  森林要保护,那靠山吃山的村民出路又在哪里呢?1993年,在临安市林业局高级工程师王安国的帮助下,村民们收起了斧头,把目光转向山上的非木材资源———竹笋、茶叶、山核桃,搞起了深加工,这些不起眼的山货成了“摇钱树”。
  “现在叫我砍树我都不去了。”村民伍瑞林以前曾因滥砍树木被罚了两千多元。现在他在该村的山货市场卖起了山货,一个小摊位一年就有好几万的收入。几年前,他又盖起了新房,搞起了农家乐,日子越过越红火。
  村民王世新是做山货批发生意的,人称“王百万”。可谁又曾想到,当初他女儿学校要交100元保险费,都让他头痛不已,最后还是东拼西凑才凑足了这100元钱。“是卖山货给了我们家庭新生活的希望。”王世新对比今昔感慨万千。

  卖生态 护林富农尝甜头
  几年下来,裸露的山坡重新披上了绿装,森林覆盖率增加到了97%,溪水变清了,多年不见的鸟兽又回来了。1996年,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本诺沙来到白沙村,给村民们又带来了一条全新的思路:开发生态旅游。
  于是,临安市林业局高工王安国去广州参加了“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培训班”,并对白沙村乃至临安市的生态资源进行研究。从广州回来,王安国就给村民们开展“利用森林景观资源开发生态旅游培训”,村民们抱着好奇的心理来听课,却没人相信游客会到这个偏远的小山村来。
  有的村民说:“老王平时不吹牛,但这件事就是在吹牛。”还有的村民说:“上海离我们好几百里地,那里的人要是来旅游,我爬给你看。”
  为了打消林农的顾虑,我省提出对已承包到户的责任山,承包期再延长50年。新一轮的山林延包,在坚持山林承包权长期稳定和不改变林地用途的前提下,允许森林、林木和林地使用权依法自愿有偿流转。
  就这样,外地游客逐渐增多,白沙村的村民家家户户办起了家庭旅馆,发展农家乐,一时间,生活变了。
  45岁的吕建中,二十多年前砍树被压成残疾,全家生活困难。发展旅游业后,他利用搬迁补偿款盖起了一幢3层小楼,一共24个标间,日接待能力达50人,每年家庭旅馆的收入就有十来万元。接着他又盖起了第二幢3层小楼,并将两幢房子租给别人经营,每年稳稳当当就能拿到10万元租金。
  2007年,白沙村优美的自然风光还吸引了国际巨星姚明来这里拍摄婚纱照。
  夏玉云说:“也许有人会觉得,是姚明的到来让白沙村出名了。不过我想,归根结底还是良好的生态环境造的福。”
  为了维护好生态这块宝,白沙人下足了功夫:2007年底,村里投入两百多万元对污水进行统一的纳管处理;今年,白沙村又加大了绿化投入,同时,村内所有的道路、河道和村民的生活垃圾都有专门的保洁员进行收集管理;为了不污染村里的水源,每家每户农家乐的餐具和寝具,都由专人送到镇上去洗……
  夏玉云指着临溪而建的那一排排新房告诉记者:“如今村民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都格外自觉,因为大家心里都明白,就是靠这眼前的青山绿水,这个地处偏僻的山村才能吸引省内外的游客纷至沓来。”